English Version | 石大主页 | 加入收藏
浅谈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根据《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方案》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落实等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描画了清晰的路线图。特别是《方案》贯穿着改革创新的主线,明确提出要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必将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注入强大的动力。

 

  “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全面崛起的迫切要求。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中科院院士徐宗本教授认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实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竞争,而大学的责任,就是为国家富强和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创新者、劳动者和推动者。”目前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过少、水平偏低,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长远发展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第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项改革任务。

  第三,《方案》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更重要的是以“世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资金分配要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等,这为打破高校身份壁垒、最大限度释放高等教育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方案》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启动实施、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意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双一流”建设的责任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项目,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些高校和学科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但总体上看,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必须要统筹谋划,完善推进机制,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任务、改革任务等既指向“世界一流”建设,也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时曾指出:“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第二,《方案》着力推进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本身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进入“世界一流”的数量越多,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越高。同时,应当认识到,我们的“世界一流”建设根植于中国本土,只有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才能提供“一流”成长的丰厚土壤,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后备”进入“一流”。

  第三,《方案》明确要破除身份固化,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建设路径;同时,强调要强化绩效,动态支持。这就突破原有“985工程”“211工程”格局,使得更多高校有机会参与到“世界一流”建设中来,充分激发广大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动力和活力。

  《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不只是少数“尖子”高校的事,原有高水平大学也要不甘掉队,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院校有望冲击“世界一流”,这样我们就能在“世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也是行业高校实现自身使命的迫切要求。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站在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学校应积极推进通信、计算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艰苦精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行业精英人才,以及行业技术领军人才或领导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与技术,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纵向顶天”与“横向立地”,为行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双一流”建设的抓手

 

  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核心是教育,关键是能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能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明确提出了要“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2015年,国家科技三大奖高校获奖项目占七成以上,势头很好。若全社会都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华大地一定会早日拥有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学科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大学的根基和细胞,也是建设“双一流”的抓手。学科建设是大学全面建设的核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的专业造就一流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衡量大学水平和形成大学声誉的关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密不可分。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科水平的高低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社会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地起着重要基础性作用。世界一流水平学科具有开创性、对世界具有高贡献率的特点,它是一种比较的结果,即世界范围内同类学科之间通过不同指标的综合排序产生出来的。任何一所大学,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并非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是凭借几个顶尖学科的优势迅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应集中财力、人才、精力、资源,重点支持能够率先冲击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重点支持能够有力支撑学科整体发展的基础学科,以局部突破带动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世界一流专业。由于行业所具有的专业独特性,专业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在具有所属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大学进行专门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类型培养,特别是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精尖人才,来打造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打造一流专业必须要依据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一要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特征,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和办学特色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要强化学科专业评估与监控,完善专业建设评审保障机制,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四要对教学质量低下、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专业限期整改,不断健全学科专业进入和退出机制。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服务行业的需要。行业特色型高校根源于行业,科研创新和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创新项目建设的平台也在行业。针对自身学科结构特点,就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探索,使学科专业结构始终体现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努力形成学科“高原”。行业特色型高校不能将其发展完全定位在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直接解决技术问题上,应站在本领域学术前沿,以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牵引,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同时,要强化交叉学科研究,加强理科对工科的支撑与辐射作用,加强学院之间的交叉建设和沟通融合,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互为利用,实现多类型学科交叉协同和相互渗透。

 

  “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层次推进、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不仅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和质量,还要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点应放在人的积极性发挥和创造力的激发上,要采取切实步骤,直面问题,建设符合一流大学标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同时,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应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地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内涵发展为战略重点,彰显学校的独特优势。二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构建一流团队,应依据不同学科发展阶段和水平采取务实的队伍建设策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三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科学有效、导向清晰的评价体系。四要建设一流科研创新平台。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领域,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高端技术研究和行业区域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以应用技术开发为目标,以服务产业技术创新为前提。五要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链条,加强行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在注重成果与知识技术原始创新的同时,行业特色一流高校还应重视“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流程再造,中国高铁发展就是行业与行业高校共同再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很好例证。六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型高校、行业以及政府之间的既有关系被打破,原行业部委对行业院校的支持弱化,尤其是经费的减少和政策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为所属行业服务能力的发挥和加强,影响并制约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相关部门应从高等教育全局考虑,加大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支持不同类型高水平高校和学科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作者:赵纪宁,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版权所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事处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